联系电话:

0757-29213908

协会信息

微信关注

扫一扫,关注我们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初审结果出炉

发布时间:2013/12/26 8:32:21

经全国机械工业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推荐,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初审结果出炉,现已在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网站进行省级公示。名单如下:

 

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

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热精锻分厂

 

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何韶 陈永成 余亮 廖大华 蔡国强

 

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

赵海东

 

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热精锻分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精密锻件生产基地。以生产精密锻件为主,兼有汽车零件制造、加工、装配和锻造模具、铸造冲压模具设计加工,现有员工300人左右,工程技术人员约50人。

该厂拥有大量从国外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其中从瑞士HATEBUR公司引进两台AMP30、一台AMP50高速镦锻机、两台日本坂村HPFl20高速镦锻机,其配套设备是英国NEwELc0制造的中频感应加热炉。从奥地利AICHELIN公司引进的三台辊底式氮气保护气氛连续退火炉,可实现轴承锻件光亮无氧化退火,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冷搌扩设备。机加设备与模具,拥有XKF718数控仿形铣床、瑞士进E1的AGIE2U数控电火花机、线切割等各种机加工设备,具有设计、制造锻压模具、铸造模具的丰富经验,模具设计、制造已全面实现CAD/CAM一体化。机加工生产线拥有多台美国哈斯车加工中心、日本丰和铣加工中心和中国海天数控加工中心等机加工设备,目前加工汽车涡流缓速器转子等多种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1997年5月,该厂获得德国TUV的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11月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6年2月获得新加坡PSB的lSO/TSl6949:2002质量体系认证。2006年度获得了lS014001和OHSASl8001认证,同时取得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家二级达标单位认证。

高速镦锻机生产直径100毫米以下的圆锥滚子轴承套圈、深沟球轴承套圈及汽车、摩托车齿轮等精密锻件170多种型号,年生产能力达1.2亿套。顾客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各地,已成为世界知名轴承公司如SKF、NSK、FAG、SCHAEFFLER、lNA、GM、CW美国通用轴承、VALEO等的优质供应商,锻件直接出口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产品用于奔驰、宝马、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近年出口实现年增长40%,取得突出业绩。2013年,该分厂精锻车间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

 

 

何韶,男,汉族,1952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1971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华南农学院农业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广东肇庆动力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同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开发国内外优质高端客户,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精密铸造技术水平和自主配套国产化率;他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高尚、工作作风优良,密切联系群众,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等措施,为广大员工办实事、好事;通过企业内部开展“减员增效”活动,发挥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收入逐年提高,深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他作风正派、诚实守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企业,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具备很强的经营战略、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为将企业打造成中国最强最大的气缸套生产、铝合金重力和低压铸造生产基地而奋斗;在业界他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美誉度,2012年12月在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的换届会议上,被广大会员高票推举为协会第二届会长。

何韶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深化企业改革、推动重组改制、创新经营管理和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方面成绩显著。

何韶同志1994年进入公司担任企业负责人,1995年开始主持与日本本田金属技术株式会社合资谈判,促成了肇庆本田金属有限公司的诞生,为公司今后能够利用合资平台进行引进、消化、吸收日本本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打下了基础。2002年再次与日本本田金属技术株式会社、肇庆本田金属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本田金属模具(肇庆)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中日双方的合作成果。

2003年9月,企业产权改革方案经肇庆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公司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其时公司净资产为1,081.40万元。转制后,在何韶同志的带领下,公司紧紧抓住了汽配行业全球化的机遇,通过消化吸收本田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速进入国内外高端汽车配件市场,推动了铝合金铸造领域的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末,公司净资产达到33,200万元,九年间企业资本增值30.7倍。

二、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成绩显著。

上世纪90年代,企业主导产品仅为柴油机气缸套,年产量90万只,产值3800万元,职工人数1100多人,人均产值不足4万元。销售市场30%为广西玉柴,70%为售后维修市场,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为了带领企业走出困境,何韶同志主持开发了珊瑚状气缸套,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为美国LP公司、哈雷摩托、科勒、百力通公司配套产品;通过研发第二代平台网纹气缸套、六工位静态铸造气缸套,经过客户严苛的台架耐久性试验,成为了重庆长安、长安铃木、比亚迪的优秀供应商。2012年气缸套年产量达到800万只,产值达到1.5亿元,人均产值为21.5万元。

2003年成功切入铝合金进气歧管的生产技术,并成功地为广汽本田、东风本田配套产品。2007年何韶同志审时度势,经过多家竞标成功争取到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铝合金链箱盖产品开发和配套权,年需求60万只;2008年再次争取到美国福特公司的油泵盖和水泵壳的开发和配套权,年需求分别为35万只、50万只。2012年经公司多年技术储备、研发成功替代铸铁材质的高韧度铝合金制动器支架批量投产,为广汽丰田汉兰达车型配套。

2013年新上马的不锈钢精铸产品,将为德国宝马和奔驰公司的欧V、欧VI新车型配套。除了覆盖欧美、日系及国内主要汽车主机客户外,公司也成功地打进了通讯装备领域的深圳华为、富士康等,以及工程机械领域的巨头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2007年起公司重金聘请了多名日本技术、品质专家,通过开展精益生产、品质进位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公司内外的不良损失,减少了客户的投诉和抱怨,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公司现为克莱斯勒一级供应商,连续三年取得了广汽集团乘用车公司的“优秀供应商”、“优秀合作奖”和“产品开发合作奖”。

三、在设计开发新产品、关键性技术研究和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组织科研成果产业化、争创名优产品等方面成绩显著。

作为企业的领军人,何韶同志一直坚持带领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加强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推动发动机关键技术进步。

气缸套铸造技术领域,他在柴油机气缸套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主持开发出静态铸造气缸套、珊瑚状外表粗糙气缸套、平台网纹气缸套等新产品。自行研制的珊瑚状缸套是国内首创产品,获得中、日、德三国实用新型专利,出口美国、日本。六工位静态铸造缸套,成功打入重庆长安的配套市场;采用德国珩磨技术生产的平台网纹汽缸套,内孔网纹质量达到德国标准,可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要求,获得广东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从2003年开始,通过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组织自主研发缸盖、链箱盖、泵盖、下机体等铝合金铸造技术产品,满足克莱斯勒、福特、江铃、通用汽车等国际先进的发动机要求。

2004年起到2011年的八年间,何韶同志主持了与广西玉柴共同研发的4W柴油机汽缸盖、缸体、下曲轴箱三大铝铸件;主导了广汽自主品牌“传祺”乘用车发动机铝合金缸盖的开发试制,重点解决精密铸造快速开模技术、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应用、单向顺序凝固精确冷却控制等关键技术;主持开发了海马2.0缸盖,成功替代从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主持开发了福特自动变速箱油泵盖产品低压铸造技术;主持开发了铝合金通讯挂件重力铸造技术;主持开发了广汽丰田制动器支架翻转重力铸造技术。特别是克莱斯勒链箱盖项目的成功开发,使公司打开进入国际高端汽配市场之门,成为克莱斯勒在中国的首家大型一级供应商。2012年主持开发了克莱斯勒6.4L缸盖、江铃3.0缸盖、通用五菱缸盖重力铸造技术以及福特飘马缸盖的低压铸造技术。6.4L缸盖是克莱斯勒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是美国汽车公司第一次外发给北美地区外的供应商生产,可以说该产品的成功配套为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争光添彩。

气缸套、气缸盖和通讯挂件被认定为2011年度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气缸套、铝铸件被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鼎湖牌”商标被授予2012年度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

四、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成绩突出。

何韶同志非常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在实现“节能环保、绿色铸造”方面不惜资金投入,通过淘汰传统铸造的冲天炉熔炼,改用高效的中频电炉,淘汰落后的单机铸造,引进德国长管离心铸造机实现气缸套生产年节约2600吨标准煤,同时减少了CO2和SO2的排放,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何韶同志从2009年担任肇庆市汽车配件工业协会会长后,带领成员企业积极实施省市共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使汽配行业成为肇庆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组织成员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帮助中小型同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注重与中国铸造协会、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广东省铸造协会、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及港台压铸与铸造业总会之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的交流。2012年被授予“两岸三地铸造业交流合作突出贡献奖”。

    2012年何韶同志当选广东省铸造协会会长后,倍感责任、压力和使命,通过多次组织理事会统一思想,改组协会秘书处的架构与强化秘书长职能,决心为广东铸协会员服务、为振兴广东铸造变为强省、为广东装备工业打好基础而做出贡献。

 

陈永成,男,汉族 1962年11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共党员、工程师、现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天创展球铁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同志是一个思想觉悟较高,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能够在新形势下不断努力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诚实可靠、敬业爱岗、平易近人,得到广大同行及企业员工喜爱和认可。该同志从事铸造行业工作32年,从一名铸造工人成为一名广东地区最大铸造企业之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其成长历程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以及改革开放的机遇和自身努力分不开,具体如下:

一、从1981年进入广州柴油机厂铸造车间起,除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铸造专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在品质部工作,对整个热加工专业和材料方面的质量控制,开阔整个视野,特别是在材料失效分析方面,当初厂12V320柴油机曲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许多技术人员都认为大功率强化柴油机采用曲轴球铁材料是不合适,当时认为要么改材料为钢,要么增加面积降低使用扭转弯曲强度。后经个人独立详细分析认为曲轴断裂纹源在心部而非应力最大的外圆产生,是工艺上出问题而非设计问题,通过改进工艺后此曲轴再未出现断裂,受到厂内老工程技术人员高度评价。在铸造车间担任技术主任期间,负责对工厂6230柴油机重要铸件的工艺审查和铸造工艺的设计及试生产,做到首台套重要铸件全部一次过试制合格,为样机试制成功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厂生产任务不足,为外单位生产大型柴油打桩机铸件,该铸件曾在省内许多著名铸造厂生产均未成功,而在他带领团队的努力下,不但一次试制成功还不断优化工艺方案,光这项外协每年产值都超1千多万,受到客户的好评,从而也为厂和职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好几个车间工人申请到铸造车间工作的奇迹出现。在这期间还在专业杂志和国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三篇。

二、2001年到佛山市顺德区中天创展球铁有限公司时,该公司是一家无技术人员无检测设备的山寨公司,从未没有使用过树脂砂造型、电炉熔炼,亦未生产过球铁、高牌号铸铁,为此增加树脂砂生产线、电炉、理化检验设备等,改变员工的素质和意识,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定位省内高端客户,通过十年努力公司由生产冲床、钢厂渣斗等低牌号灰铸铁件,到目前生产高牌号灰铁及各种牌号球铁铸件及精密加工、大型数控工作母机,完善产业链的现代化企业,其产值由2002年的641万元、上缴税收31万上升到目前销售2.5亿、上缴税收过千万元,产品已销往江西、湖南、意大利、韩国、德国、以色列等省和国家,成绩显著。具体工作有:

①进入公司前三年主要深入现场,不怕脏累,与工人打成一片,教育员工使用好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当时其工装、工艺、炉料配方及现场指挥均亲自操作,使新工艺新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由于质量好、价格合理、交期快而准在客户迅速得到认可,很快就进入市场。同时在市场招聘一批在国企下岗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由于这些人员基本素质较高,管理规范,只要其了解市场运作,快速反应机制就能很好发挥其作用,又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质量考核制度,原来铸造行业内,铸件的报废只是工人不收工资而已,而公司新制定责任到人,废品低于指标可奖励,高于指标要扣罚的方案,使得铸件质量有明显改善,目前此制度已广泛在同行借鉴应用。

②在技术上,对行业中公认的技术难题大断面球铁心部组织性能改善方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攻关五年,目前已取得可喜成绩,为省内大型机械装备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在公司主持与韶铸集团、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承担省科技厅节能减排重大专项中,铸铁厂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已通过验收并作成果鉴定,认为节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经验并在第69界世界铸造会议上作大会首篇论文宣读。他还在主负责《球墨铸铁件》国家标准制定,参与《球墨铸铁件金相检验》、《铸造用球化剂》等国家标准的制定,他在公司取得新的管理经验、新技术上乐于与同行分享,多次在省内培训班讲授铸铁方面课程,且多次接待亚洲铸造年会、中国铸造年会、广东铸造年会、节能减排专题会等会议代表参观学习,推进行业发展和进步,受到同行的高度赞扬,几年来在省级及以上会议和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近十篇。

三、随着公司发展,除在铸造方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同时保证民营企业的快速灵活发应机制,与此同时他提出产业链的延伸,于是公司在2009年进购大型精密加工设备,为省内许多企业大型机械装备的试制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此项目得到省内外许多企业的支持和好评,订单一直十分饱和,2011年他还引进机床设备生产团队,生产国内先进的数控车床和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目前五面体加工中心已通过省内首台套新产品认定,市场前景十分良好,通过这些项目推进他将原来企业从单一铸造,发展成为从铸造→机械加工→机床设备,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并取得可喜成绩。

公司在他的带领下,高速发展,成绩显著,同时鉴于他在行业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连续多届当选中国铸造协会理事、中国铸造学会理事、广东铸造学会副理事长、广东铸造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铸造标准委员会铸铁委员会委员,《现代铸铁》杂志编委等职务,这些都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一个技术专家型的管理干部,是行业内不可多得复合型人才。

 

余亮,男, 1971年1月15日出生, 大学专科学历, 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西江大学(现肇庆学院)电子电气专业,2002年任职于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部,现任产品开发部经理。多年来一直从事压铸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压铸生产技术研发经验。多次获得肇庆市、高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余亮同志经常带领研发团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多次攻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让公司在研发能力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获得了社会与客户的赞誉。

    参与研发活动情况

作为公司技术研发部门的带头人,余亮同志积极参与各项研发活动,2011年期间组织或参与开展实施的项目共计16个,其中省、市科技项目4个,企业自主研发的项目13个。

通过一系列研发项目的实施,公司2011年成功开发了近200个新产品,多项技术成果获得了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市级的科技奖励,其中余亮同志参与的《“活块”技术在大型铝合金压铸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肇庆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不锈钢油管工艺技术在压铸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高要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加工不锈钢工艺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以及高要市2011年度的发明专利奖,并有多项技术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并已进入到实质审查的阶段。

    人才培养

    余亮同志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在自身投入研发工作之余,还不忘为公司培养技术人才,如亲自把自己在工作当中积累到的技术经验录制成培训课件,组织全公司的技术人员学习;针对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采用传、帮、带的形式让他们熟悉产品和各种开发软件,尽快掌握独立开发的技能。在余亮同志的组织下,技术开发人员在2011年期间参加的培训课程人均达到40个,培育新晋科技人才20多人。

一直以来,余亮同志都积极投入到公司的研发活动当中,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廖大华,男,36岁,重庆荣县人,现任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压铸车间压铸二班班长,自1996年加入我公司以来,年年评为公司先进个人,深受公司领导、同事及下属的一致好评。真正做到对上讲效率,对己讲原则,对下讲服务。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普通不平凡的工作。自2006年9月份到现在,他所带领的压铸二班年年被评为公司的先进班组,其个人也被评为公司的劳动模范和岗位突击手。压铸二班在他的带领下,员工个个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也个个是岗位能手,压铸二班的产值也从以前的不到300万元/月到如今的1500万元/月,进而也使公司的总产值从以前的不到2500万元/月到如今的近6000万元/月。只此一项就为公司及时保障国内外新老客户的订单出货需求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信誉及争取了更多的客户订单。这是全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努力苦干巧干的结晶,但这其中他更是功不可没。 

 他是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上千员工中普通的一员,同时他又是基层管理层的典范代表,是压铸方面的技能专家。压铸车间特别是压铸二班在他的带领管理下,不但业绩蒸蒸日上,班组各方面管理更是井井有条。从企业文化到车间6s管理;从产品最初图纸设计、制造工艺程序编制调试、机器模具维修保养、品质检验控制等等,他都这方面的专家和领路人。从而真正做到使上级满意放心、同事尊敬赞赏、下属心服口服。现在不管你在公司哪个部门或车间,只要你提起廖大华三个字,他的各种先进事迹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到处赞声一片,并皆以其为榜样努力奋斗,争取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求真、务实,力争走在时间的前面。入职以来,他始终用这把尺子校正自己人生轨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句承诺。从05年9月他所在团队临危受命接受负责开发公司第一款汽车空调压缩机项目,多年多的时间里,他每一天都严格要求自己及自己的团队要时刻保持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昂扬斗志,要不负公司领导及公司全体员工的重托。最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开发数十种新产品、新工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突破,如:提高铝合金汽车关键零部件WABCO产品产量技术改造项目;汽车复杂铝合金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汽车用高强度、耐高压、精密铝合金压铸件出口产品研究开发;环保节能安全、轻量化、高强度汽车精密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改造升级项目。

在管理好本班组的同时,他还起草对车间班组薪资考核制度调整的方案,并促成实施,从而使其更加合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车间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了员工的稳定性,他所带领班组的人员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全公司最好的。

在关心本部门车间生产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公司的各项工会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协调处理,为建立稳定和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忠诚企业,爱岗敬业,钻研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以及热心为员工服务了爱心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他,廖大华,是我们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最可敬的之一。在此,我们也送上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和深深的谢意!

 

蔡国强  男,1972年10月生,初中学历,1990年8月参加工作,广东省阳山县人,电炉技师,1990年8月进入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电炉冶炼工作,1992年担任电炉班副班长,2003年3月至今,担任电炉二班班长。

在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铸钢分厂电炉车间,经常看到一位文质彬彬、富有朝气的电炉班长,在电炉前有条不紊指挥,炉内弧光照亮了他的脸,照亮了他的身躯,电炉轰鸣声在操作台响起,丝毫不影响他的判断和指令。他就是电炉二班班长、工人技师蔡国强。

自投身冶炼事业以来,蔡国强同志展现了一名优秀技工本色。他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不断进取和突破,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线生产工人中的顶梁柱和带头人。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他勤奋踏实、不畏艰苦,以身作则、勇挑重任、无私奉献,在技术上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勇于实践,为企业的产品技术的发展进步忘我工作,成为公司同事心目中的楷模,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赞赏。近年来,蔡国强与同事们在冶炼领域自主创新、不断超越,推动了企业产品的技术进步,使冶炼控制在业内独树一帜。先后7次获得集团公示先进工作个人称号、两次标兵称号, 2007年被公司评为冶炼技师,所带班组于2010年获得“韶关市质量信得过,2012年,本人被授予“韶关市岗位技术标兵荣誉”称号。

一、 自学成才,练就过硬技术,成为新时期技术工人。

蔡国强所在的电炉工序,是一个劳动环境温度高、劳动强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热加工一线生产岗位。自1990年分配到这个岗位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在理论知识不足、业务不熟悉的状况下,他克服文化程度不高缺陷,刻苦专研理论知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学促用,以用促学,没多久,这个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冶炼知识,勤奋好学,不惧怕困难的学徒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两年后,他成为班组核心骨干。

2003年3月起,他被正式任命为班长。他厚积薄发,将自己的刻苦所学付诸于实践,不负众望,带领班组出色地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各项生产任务。解决了生产上遇到的难题,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07年获得公司技师等级证书。

二、 技术创新,解决生产难题,成为领军人物。

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蔡国强养成了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再加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成为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多面手,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性成就。由他亲自带头,成功冶炼了单位过去从未试过的一批技术含量要求高、成份控制比较严的高难度钢种,如SC410F、KSC42A、S17F、ZG34CrNiMoA、ZG35Cr24Ni7SI2V等,使公司冶炼技术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同时还为今后开发高难度钢种,提供了有益借鉴。由于冶炼技术的突破,公司顺利开拓出口市场,为集团公司实施出口带动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他负责冶炼材质GVAST的渣罐系列产品,获得韶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负责冶炼材质ZG200-400C产品的船体驱动支架(A架、P架)、材质AMI的核磁共振机座铸件C型框,分别获得韶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韶铸集团的渣罐产品,远销到欧洲,成为中国最大的渣罐产品出口基地。

铸钢分厂是广东省韶铸集团核心企业。2010年10月,由国家投资兴建、凝聚韶铸三代人的希冀和期盼的大铸钢项目,在铸钢分厂落户并顺利达成一期项目。大铸钢生产,首先要过的是冶炼关,相比以往生产,冶炼规模大,设备变化大,技术要求高,对电炉班来说,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也是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早在大铸钢投产前,蔡国强就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大电炉、精炼炉的操作要领,暗自琢磨操作诀窍,刻苦钻研冶炼技术,在大电炉投产后,他带领班员成功冶炼了头三炉钢,成为集团公司第一个成功吃螃蟹的人,当之无愧成为冶炼领军人物。随着大铸钢投产,韶铸集团在铸钢件领域,一跃成为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端铸钢件供应基地,标志着广东省大型高端铸钢件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三、 传师授道,彰显技师风范。

蔡国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其班组的操作技术水平成为其他班组借鉴、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技师级优秀领班,他毫无保留把其丰富的冶炼实践及理论经验传授给班组员工,不厌其烦地讲解如何掌握操作技能的要领,鼓励他们要胆大、心细,敢于放手去干。在大铸钢冶炼获得成功后,他无私的向其它班组长传授相关技能,使他们都掌握了大电炉的冶炼操作要领。平时当其它班组冶炼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不能解决时,他满腔热心,到现场积极协助解决,确保当班生产顺利进行。

蔡国强先后培养出了4名冶炼正副班长、4名冶炼高级工和6名冶炼中级工,为集团公司培养后备骨干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 精细管理,打造一流标杆班组。

蔡国强同志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纲,确保安全方可生产的原则。他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冶炼实践经验和过更的技术水平,把电炉二班带领成为一个质量稳定、技术过硬、生产效率高、物耗低的优秀团队。在蔡国强同志带领下,电炉二班生产节奏快,质量稳定,别的班组在夜班一个班次完成只能完成二炉钢,而他带领班组在夜班可完成三炉钢,单位时间生产量最高,由于在夜班谷电电价最低,综合生产效益十分明显,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控制好冶炼质量,他始终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和“真正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工作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和工作中,严格遵守工艺操作规程,在合金钢所占比例大幅上升、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钢种成分控制越来越严的情况下,电炉二班质量水平稳居全部电炉班组首位。

由于电炉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大部分,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积极优化操作,从小处着眼,通过点点滴滴,减少材料的耗用,在全年的物流消耗考核中,他带领的班组材料消耗最低。

他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时排查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确保全年生产无事故。

五、 立足岗位,在奉献中开拓新天地

出满勤、干满点是蔡国强始终坚持的原则,在生产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他主动做好班组成员的思想工作,配合车间延点加班,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如期完成。在蔡国强的心中,爱岗敬业,奉献企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急难险重任务,随叫随到。

二十几年来,蔡国强把自己的滴滴汗水和青春年华,倾洒在公司的冶炼事业上, 坚守在一线岗位,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真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但他从不满足,而是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更加积极工作,努力向新目标迈进。

 

赵海东,男,生于1970年3月,江苏省仪征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部部长。同志一直热爱祖国,积极拥护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作中认真负责、努力进取。近年来,主讲了《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金属材料精确成形技术基础》、《微机在材料加工工程中的应用》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培养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12名,教学效果质量评价均在4.5以上(5分制)。在科研工作中,近三年来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教育部支撑计划、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并作为课题联系人承担十二五优先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铝合金短流程精确铸造成型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压铸微观孔洞三维特征的X射线断层扫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压铸微观孔洞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微观孔洞对压铸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在实际压铸件中得到应用,提升了我国压铸件微观孔洞的控制技术;基于拉格朗日和欧拉法耦合的多相流数值模拟和X射线实时观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搅拌过程和铸造充型过程颗粒流动行为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出汽车挤压铸造铝合金转向节。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得到国外研究者的关注与引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获授权6件。

同时,该同志秉承“服务于企业是科研人员至高使命”的宗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工作,近三年来,先后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广东肇庆动力技研有限公司、广州金邦有色合金有限公司、东莞三联机械有限公司、广州驭风旭铝铸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的研究合作,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大型构件制备加工技术及应用”、广东省产学研结合重大科技项目“汽车轻量化构件精益铸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集群示范”、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重点项目“广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缸盖精确铸造成形技术开发”,深入铸造生产第一线,与企业人员探讨交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近年来产学研研发工作包括:低压铸造发动机缸盖铝合金熔炼、铸件缺陷分析和工艺优化;压铸微观孔洞断层扫描分析与工艺优化;汽车结构件高真空压铸组织与性能;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优化等。大幅度提高了铸件的成品率、组织性能等,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工艺规范3项,共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在国内期刊共同发表科技论文8篇。此外,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鸿特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等开展技术培训多次,共300人次。

在广东省铸造学会和广东省压铸学会秘书长的工作岗位上,该同志努力进取开拓,以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目标,顺利完成了广东省铸造和压铸学会的换届,正式成立了广东省铸造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和广东省压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后的学会在“追求技术创新、推动技术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展示广东铸造风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会所主办的“广东省铸造和压铸新技术交流年会”成为广东省铸造行业的品牌会议,参会规模不断再创新高,并开创了学会“铸力杯”优秀论文评选,吸引了省内外媒体的关注;促进了学会工作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